南方日報記者 卞德龍
“基礎研究是新發現的根本,沒有基礎研究就不可能有突破性的重大發現。”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步伐加快,未來必將有更多原創性成果在大灣區產生,并有力支撐現代化產業發展。
微生物科學既是一門基礎學科,又與產業有著密切關聯。吳清平在該領域深耕三十余載,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他所提出的建議大部分都與微生物研究有關。
今年,他提出設立“中國微生物組與精準應用”重大創新專項的建議,其中構建國家微生物組學大數據庫、搭建微生物多組學研究平臺及生物信息分析超算平臺等觀點,均瞄準微生物領域的基礎研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今年參會,吳清平也帶來“盡快解決企業公益捐贈投入政府設立基礎研究基金稅收優惠問題”的建議,旨在促進全社會形成重視基礎研究的共識,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
“廣東在引導社會資金捐贈支持基礎研究方面走在全國前列,2018年就出臺政策,大力倡導社會力量設立支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基金,為基礎科學研究提供捐贈,并積極推動公益事業捐贈依法依規稅前扣除。”吳清平說。今年,他建議總結政策實施經驗,優化實施細則,例如將政府設立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自然科學基金管理機構納入公益性稅前扣除資格名單,明確企業向這類機構捐贈的基礎研究資金可享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優惠,進一步暢通企業捐贈基礎研究的渠道。
在吳清平看來,做科學研究靠單點突破是很難的,必須建立系統性創新平臺,打造系統性創新能力,形成完整的創新鏈。
以微生物科學為例,吳清平說,一方面,菌種資源庫與科學大數據庫的建立為開展基礎研究提供了平臺支撐;另一方面,在產業鏈下游,通過建立微生物產業園推動成果落地轉化,能夠促進微生物在工業、農業、醫藥和環保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一株微生物就能造就一個大企業,一群微生物就能形成一個大產業。”吳清平說,在我國,微生物學科與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吳清平透露,目前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正在肇慶高新區打造國際化高活性功能性微生物菌種定制中心,進一步延伸微生物學科的產業鏈與創新鏈。
依托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還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合作,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進一步在微生物領域研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產品。
(圖/南方日報記者 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