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GB4789.38-2012大腸埃希氏菌平板法常見問題分析
發布時間:2023-10-26 瀏覽次數:1442
自然界中,大腸埃希氏菌廣泛存在于人和溫血動物的腸道中,其測定數值反映出所在產品的衛生狀況,進而推斷食品中腸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因此其濃度范圍也常被賦予嚴格的限度要求,現行食品大腸埃希氏菌檢驗方法采用GB4789.38-2012。該標準中大腸埃希氏菌平板法在實施的過程中,應用狀況如何呢?
首先一起來看看GB4789.38-2012大腸埃希氏菌平板法具體操作:
很顯然,標準中采用的是VRBA傾注凝固后,再覆蓋一層VRBA-MUG的形式,那么這樣操作紫外燈下的效果如何呢?一起看一下,按此操作方法,菌落形態及熒光情況吧!
靈魂拷問:我知道VRBA中可發酵的糖為乳糖,指示劑為中性紅,發酵乳糖產酸的,指示劑變紅,大腸桿菌為紅色帶膽鹽沉淀環...那其他腸道菌都不帶嗎?萬一不帶沉淀環的與目標菌挨得近,哪里分得出是誰的沉淀環?
? 根據大腸桿菌的酶系反應,其含有的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于4-甲基傘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簡稱MUG)的β糖醛酸苷鍵,使其水解,釋放的4-甲基傘形酮在360~366nm紫外燈下能夠產生藍白色熒光。知道該怎么做了吧?
—— 接下來,我們置于365nm紫外光下觀察。
結果紫外光下的熒光弱到幾乎看不見…
那么,問題來了:是菌的問題?培養基問題?還是方法問題?我們接著往下聊~
為了驗證此問題,我們繼續試驗。依然采用VRBA培養基+VRBA-MUG培養基、只有VRBA-MUG培養基以及環凱牌大腸桿菌顯色培養基(貨號CRM003),測試菌用大腸桿菌、弗氏檸檬酸桿菌混合,分別傾注法和涂布法,同樣條件培養后結果:
傾注法:(1ml大腸桿菌+弗氏檸檬酸桿菌混合菌液) | |||
VRBA傾注后覆蓋3-4mL VRBA-MUG | VRBA-MUG傾注 | 環凱牌大腸桿菌顯色培養基(貨號CRM003) | |
自然光下 | ![]() | ![]() | ![]() 表面及內部菌均顯色 |
紫外光下 | ![]() 弱熒光 | ![]() 僅表面菌熒光明顯 | / (無需紫外光下觀察) |
VRBA+覆蓋3-4ml VRBA-MUG和VRBA-MUG直接傾注,在紫外光下計數,有漏檢風險。 |
大腸桿菌顯色培養基無需紫外燈下計數,安全,且菌落顏色清晰,方便性及特異性優于國標方法。
涂布:(0.1ml大腸桿菌+弗氏檸檬酸桿菌混合菌液) | ||
VRBA-MUG | 環凱牌大腸桿菌顯色培養基(貨號CRM003) | |
自然光下 | ![]() | ![]() |
紫外光下 | ![]() | / |
對于涂布接種,VRBA-MUG表面接種因紫外光無遮擋可直達菌表面,平板表面菌熒光效果更佳,但因涂布法種量一般為0.1~0.4ml,因此,1ml樣液涂布至少3個平板,分別0.3ml、0.3ml、0.4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