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舉辦的首屆全國微生物蛋白技術創新及產業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針對食藥用菌菌物資源科研,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人類原本就有食藥用菌食用歷史,如能對具有高蛋白的食藥用菌菌種加以利用,將有助于加快微生物蛋白研究成果的產業轉化。食藥用菌源的微生物蛋白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具備很大發展潛力,需著力結合現代生物學和多組學技術開展食藥用菌高值品種的選育。
據介紹,微生物幾乎能夠分解和合成地球上所有的有機化合物,在農業生產、工業制造、環境保護、人類健康等許多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作為地球上最豐富的生物,微生物種類超過了1000萬種,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組學技術的發展,被人類所認知的微生物還會越來越多。
食藥用菌在微生物中屬于大型真菌類,種類很多,有2500多個品種。其不僅富含蛋白質,而且與豆類、蔬菜和乳制品中的蛋白質形成互補,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其中的很多活性物質具有藥用價值。長期的生存競爭,促進食藥用菌產生了多種類型的次級代謝產物,具有豐富的結構多樣性。在人類目前可以栽培的100個左右的品種中,真正能大規模生產的食藥用菌只有30多個。
食藥用菌源的微生物蛋白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已展示出很大發展潛力。這主要是因為食藥用菌品種蛋白質含量占干重的20%以上,而且人類有食藥用菌的長期食用歷史,安全性好。同時,其含有很多有益于人類健康的活性功能物質和很好的風味物質,味道鮮美,消費者接受度高。
目前,我國食藥用菌產業年產量達3000多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75%,我國已成為食藥用菌生產第一大國。但食藥用菌資源豐富,但高值化種質資源缺乏、物質基礎不明、作用機理不清等是相關產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對此,應建設野生食藥用菌資源庫,篩選出產量高、抗逆性強、有效活性成分含量高的優良菌株,通過研究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進而加以高效開發利用。
建設系統的野生食藥用菌大數據庫將極大地幫助構建我國微生物菌種資源庫與科學大數據庫,為解決我國微生物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儲備戰略資源。
目前,科學家們已構建野生食藥用菌大數據庫,研究菌類的退化、保持其穩定性,并研究建立菌類基因庫。
展望未來,我國還需進一步提升野生食藥用菌菌種分離技術并擴充資源,建立系統的表型和基因型數據庫,加強食用菌菌種精準鑒定、選育與長效保藏關鍵技術研究,建立種質資源高效創新技術體系。
來源:上海證券報